他进一步举例说:欧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最大程度上克服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保留国家认同的同时依然建立了欧盟的集权。
在牟宗三那里:自政治形态本身之演进言之,则废封建虽源于君主之自私,亦有公理为其私所带出,此即将天下自封君贵族之私有中解放出来,此亦是一步公也。特别醒目的是,精神是如何不断受阻而并非不断发展(尽管其本意可能是精神的发展,但如所有儒家们所强调的那样在秦汉以后即不断受阻),打天下与坐天下不仅是困扰牟宗三至深的问题,而且一直是困扰中国两千多年直至现在不得破解的经典中国问题。
人生修养之教训,社会处世之规律,为先秦学说共有之精彩。[19](牟氏大概不能意识到一种理论的社会塑造性问题,也许传统中国确实不存在阶级,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实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阶级观念或者完全改造了中国问题。但从《礼记·礼运篇》记载的孔子的话里,推不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人人平等。所以它的文化生命里首先涌现出的是‘修己以安百姓这一个道德政治的观念。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哲学就像中国的制度一样,曾经领先于全世界并确实体现出了相当高级的文明,同时又恰恰是制度的逐渐落伍使得中国的哲学和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
[18]也许,历史哲学进程的规律可能并不存在,由狄尔泰到波普尔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乃至福柯的新历史主义,可能未必是现成的批判武器,但至少能让我们感到警醒。尤其是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的当下中国,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展开的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而今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共领导人,更是以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为号召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信建党100周年时实现)[5],而充满着所谓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8]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2]与其说是恶性循环,不如说是由于被动反应在理论预设上的捉襟见肘,在知识创造上的苍白乏力——事实上,这一个多世纪的思想状况和知识状况,基本如此,当下的情形更是如此:诸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新左派乃至威权主义的保守主义,以及民族主义[3]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说,重述天下体系理念或者公天下理论,即便把秦汉以后到晚清以前乃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均忽略不计,当下的严峻现实起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18] [美]A.斯特恩著、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其起源及宗旨》,见《历史的话语》,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5页注释 1、张岱年先生曾著文《中国哲学中死的与活的》,提示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和继承古代思想遗产。
然而,中国却是一个例外。26前诸子时期的德目考察,以及德性论的研究,敬请参看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及拙著《德礼之间》第6章。
我们或许应该在这种历史与现实、回顾与瞻望的恍然交错之间,把握旧邦新命这样一个关系到中国文化历史命运的深刻命题。当然,这种经典解释的模式和思想展开的方式是与古代中国长期绵延的大一统体制相匹配的。28参考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韩愈《原道》)那么,古代中国的文化认同的核心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归结为德、礼两端。
什么是离德?简单地说,就是民族分裂。28所谓近代的尺度,其实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尺度,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全球化乃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不能不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即世界之中国。它不仅仅意味着小邦周代替大邦殷的政治意义上的革命,也意味着早期国家形成和思想文化的革命性转折,西周以来的制礼作乐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换言之,中华民族是融合了不同种族、民族的混血民族,中国亦非一个画地为牢的概念。
这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孤例。所以罗马既没有希腊思想传统的光荣,又遭致基督教之侵蚀,仅依靠世俗的法律体系实际上难以维系古代帝国的长久。
17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21从某种意义上说,德的精神气质亦即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10比如说,西周春秋时期的哲人经常在讨论天人、民神等问题上折射出来理性主义倾向,往往通过德的话语进行表达,如《左传·僖公五年》所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从比较的眼光看,罗马帝国缺乏某种内在精神作为文化认同的基础,从而凝聚整个社会,并在(政治)危机时重建政治、社会秩序。14如: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不国怀其德。而第三种传统即生成的传统也许更重要,因为它仿佛是一个体育馆,乃我们当下创造的竞技场。7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顾颉刚曾说: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只有文化的观念而没有种族的观念。我们尝试探讨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与内在动力,具体地说,就是围绕着殷周之际文化转折所形成的精神传统,进而探讨更广泛、更普遍的文化命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这就是说,黄帝传说丰富而且流传甚广,但却未必就是信史,不过是传说而已。27简而言之,绵延已久的天下之中、天朝观念已趋崩溃,古代东亚社会以中国为中心的藩属—朝贡体系亦面临挑战。
关键词 德的精神气质 政治理念 文化认同 内在动力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世界诸古代文明几乎都衰落了,曾经辉煌的诸古老文化亦几乎成了缺乏活力、奄奄一息、苟延残喘的代名词。所谓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左传·襄公十三年》)。
参见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第44~47页。上引《国语》叙述黄帝谱系时嵌入了德的话语,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时依据的材料之一是载于《大戴礼记》的《五帝德》,其中更不乏德的话语的隐约作用。叩问中国文化历史命运的谜底,有必要首先澄清:由来已久的中国文化并非凝固不变,中国的历史(即便是古代时期)亦非停滞不前。同时,也酝酿了精神思想领域内新的发展契机,直接触发了诸子百家蜂起,引发了思想史上的哲学突破。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西方学者和政客往往对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和平崛起充满猜忌与狐疑,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精神和丰富遗产。
我们试图从思想史角度分析探讨早期(确切地说,就是西周春秋时期)文化的精神遗产之于中国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论语·颜渊》记载子夏语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了缓和民族间矛盾,为了把许许多多异族熔而为一,为了四分五裂的七国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在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脑筋中出现了三代同源的传说,并不奇怪。
(《春秋繁露·竹林》)韩愈也说: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可见,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以及柔远能迩、宽猛相济的政治理念已经确立。参见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77页。25 旧邦新命:时代呼唤新的精神文化 在上文中,我们试图回溯到中国文化的原点——中国文化的黎明期,讨论了建构于早期历史的德的精神气质,并论证了德的精神气质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
《礼记》说: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研究方向: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道教心性学。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林伍德强调的是探求历史表象背后的人文动机,而历史之不同于自然过程之处,正在于历史发展受到了人文动机的支配或左右。荆楚和吴越诸国都属于蛮夷之邦,春秋之后渐渐同化于华夏集团,故中国范围日益扩大。
29 李约瑟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它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曲折命运:近代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甚至支配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的近代挫折又与近代科学没有自发地产生于前近代的中国不无关系。楚国鼎盛时期国力雄强,堪与当时中国的实际领袖晋国争霸。